國際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唯有死亡和納稅不可避免”,其實還有一樣非常常見的,就是“丟東西”。人生幾十載,沒有丟過東西的人幾乎沒有,以至于很多人在丟了東西以后都一笑了之。想想也是,都什么年代了,凡是能用錢解決的都不叫事。可萬一丟的“東西”用錢解決不了就慘了。
筆者的朋友小Z最近就遭遇了一次“心驚肉跳”的丟東西經歷。小Z是某IT公司運維部門的主管,給一位程序媛安排了一項在生產服務器安裝Oracle數據庫的工作,結果悲劇了,美眉一不小心把整個盤的文件全部刪除了,更悲催的是備份數據只有1KB(等于沒有備份)。部門領導和相關同事全體出動去聯系客戶各個級別的負責人進行溝通,接下來恢復數據的兩天對小Z來說簡直是“痛不欲生、度日如年”啊。在嘗試了無數種方案后,小Z終于找回了誤刪的數據,但是回想起整個驚心動魄的過程,小Z說再也不想“嘗試”了。最幸運的就是此次事故中小Z最終找回了數據,沒有因此丟掉工作或給同事及領導帶來連帶責任。
誤刪除、篡改文件是IT運維中較為常見的人為事故,唯一的區別就是前者大多是無心為之,后者大都是蓄意而為。曾有媒體報道,今年2月份國際知名的花期銀行前IT部門雇員因不滿績效考評結果而蓄意刪除了內網10只核心路由器上的配置文件,導致110個分行無法正常使用網絡和電話系統。花旗銀行遭受經濟損失的同時,該名雇員也因此獲刑,并面臨高額罰金。
所以說與機房停電、服務器故障等常見事故相比,誤刪除和人為篡改這種“軟破壞”相對來說更不容易掌控。為了找尋解決這一問題的法寶,筆者特意走訪了業界有著容災備份專家之稱的北京和力記易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明在接受采訪時說到:“恢復到任意時間點是解決“軟破壞”的唯一辦法。數據在什么時候被誤刪除、被篡改,是無法預知的,不可能事先在刪除、篡改之前做好一個恢復點。這就需要恢復點是任意的,這樣才能保證100%的回到刪除或者篡改之前的狀態。因為任意點里面必然含有了刪除或者篡改之前的恢復點”。
雖然張總說的言之鑿鑿,為了眼見為實,筆者特意請他做了下現場演示。張總通過虛擬化平臺搭建了兩臺服務器,一臺作為生產機,一臺作為備份機,兩臺服務器都安裝配置了和力記易的備特佳CDP容災備份系統,之后隨機刪除了生產機服務器數據庫的5條數據。打開備份機數據庫,我們發現誤刪除的數據已經不存在了。進入到備特佳的【數據恢復界面】,選擇誤刪除數據的時間點進行加載,誤刪除的數據被全部找回,并且還能恢復5條誤刪除數據中的任意一條。
請原諒筆者的孤陋寡聞,原來時光真的可以倒流。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對于將數據視為生命的企事業單位來說,備特佳可謂是一道福音啊。結束訪問后,筆者在互聯網上針對備特佳的任意回退功能再次進行核驗,發現不少單位的信息化系統在運維中都因此而受益匪淺,就在5月份,和力記易的醫療行業用戶——北京醫院利用備特佳成功恢復了誤刪除的HIS系統1500多條病人收費數據。對于企業而言,數據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解決誤刪除等軟破壞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預防,根據實際需求部署數據級或者應用級的CDP容災備份方案,俗話說“有備無患”嘛。這樣的話,即便真的誤刪除了重要數據也能失而復得,不必擔心會像小Z那樣心驚肉跳了。